鉅亨網記者詹宜軒 近來房價不斷創新高,政府為維護居住正義,陸續推動各項打房政策,其中,以不動產移轉實價登錄,被公認最能有效降低房市成交價與量。民眾也票選實價登錄為最有效抑制房價的政策,但不少業界人士卻擔心,成本轉嫁與實價評斷將成隱憂。目前政府規劃是先落實「實價登錄」,後續再以「實價課稅」為目標進行相關稅制的改革,不過,高雄市政府地政局三民地政事務所日前在網路上刊登文章,指出「實價登錄,不實價課稅」,對打房而言,只是隔空騷癢,對降低成交「量」與「價」,實際效益不大。三民地政事務所指出,真正影響房地產交易量體的關鍵,在於增加炒作或非自用者的持有成本,如此,才能減少投機炒作風氣。而實價課稅的推行,或許能符合社會期待,及改善現行不動產成交案件資訊不對稱的情形,然政策之推行必有正反面的效果。實價登錄立意良善 仍需慎防負面效果,該所同時提出兩大質疑,一是持有成本的轉嫁,若要推行實價課稅,如無完善配套措施,房地產市場勢必陷入一陣混亂,實價課稅對持有者衝擊最大,持有者可能要繳更多的稅,如果轉嫁到土地價格上,建商必須花更多錢買地,房價因地價被墊高而跟著上揚,不但造成反效果,也折扣了政府打房的美意。二是實價如何評斷。對於實施前取得之房產,當初並沒有登錄實際取得成本,未來又該如何評斷實價?實施後取得之房產,政府擬依照區域成交行情,來評判實價,但每間房子的價值都不同,即便是同一棟大樓,也會因樓層、位置、屋況而不同,若用區域行情推估實價,並非全然公平。不少房地產業者,皆肯定實價登錄與實價課稅兩大措施之落實,但也同時呼籲政府需建制完善配套,否則未來如果沒有具公信力的審核機制,恐出現價格失真,反而混亂房地產市場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